Psytopic网友来信问道:有SM倾向的人通常很自卑,如果说的没错,施虐和被虐可否等同于攻击性和懦弱呢?那么是否攻击性很强的人或性格懦弱的人通常都很自卑?我听说施虐者通常也喜欢自己被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畸形的心理呢?按Psytopic成员麦田的理解,如果是真正的SM,则根本不会想到去求治,如果被人强迫或非自愿受虐,那就属于暴力而非SM ,就不属于我们今天谈话的范围。你怎么看?-psytopic.com
Psytopic网友需要石料来信问:
有一本书说 有SM倾向的人通常很自卑 如果说的没错
施虐和被虐可否等同于攻击性和懦弱呢?那么是否攻击性很强的人
或性格懦弱的人通常都很自卑呢?我听说施虐者通常也喜欢自己被虐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畸形的心理呢?应该怎样消除?
Psytopic成员麦田的答复:
亲爱的网友,谢谢你问到了我们网站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藉于你的提问,我们分享一下有关SM的一些话题。
SM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adomasochism,有时也可简写为S-M或S/M,是由施虐倾向(sadism)与受虐倾向(masochism)这两个概念合成的,而这两个概念则分别是从法国作家萨德和奥地利作家莫索克的名字演化而成的。S是施虐:指中世纪法国一个侯爵叫做萨德,他在生活中喜欢对女性施加虐待,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变态行为的描述,所以后来的学者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命名为萨德现象(Sadism),即施虐。M是指受虐:19世纪奥地利一小说家名叫马索克,他本人是一个被动虐待症病人,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许多这类变态的性活动。因此,被动的虐待症就被命名为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即受虐。
而在中国,它被译为“虐恋”。中国著名的性学家李银河是这样定义它的:“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所谓痛感有两个内涵,其一是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快感)……其二是精神的痛苦(如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并说明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者使自愿的”,她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暴力及其施暴者、受害者与虐恋关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见李银河著《虐恋亚文化》)。 在SM关系中,施虐者向所爱的性对象施加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折磨,从而获得性满足。受虐者则相反,主动要求性对象对自己施加心身的痛苦和折磨,这样才能唤起他的性兴奋和性满足。人们总是认为,痛苦和快乐是两回事,但在SM关系中,却是以痛苦为快乐的,也有人认为引起快感的,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这种经验所唤起的情绪。虐恋的行为—无论是施的或受的,无论是真实的、模拟的、象征的以至于属于想象的—在发展成熟之后,也可以成为满足性冲动的一种方法。
受虐和施虐并不是天生的。精神分析认为有施虐倾向的人其幼年有被惩罚的经验,若幼年时感到被忽略可能尝试通过违规行为所受到的心理和身体的惩罚去引起别人注意,幼年时受到虐待的儿童日后可能成长为施虐者,当然不是每个被责打的人日后都会出现问题;而早年在被母亲虐待的同时获得一种母爱与归属感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受虐者。
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施虐与受虐总是放在一起讨论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紧密相连的,是一种复杂的妥协性混合体。这位网友提问的问题也正和此有关,据弗洛伊德的见解,受虐恋就是转向自身的施虐恋,也可是说,施虐恋就是转向别人的受虐恋。而且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尽管这两种倾向有其分别存在的理由,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很清楚的界限,在一个纯粹的受虐恋身上虽不容易找到施虐恋的成分,但在施虐恋的身上却可以找到一些受虐恋的成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有的受虐者性情很刚强、很健壮,施虐者往往很畏缩、懦弱而富有柔性。这并不是攻击性和自卑所能解释的。有虐恋倾向的人,大多数在性能力上比较薄弱,他的情形和性能旺盛的人恰好相反。一样需要刺激来激发性的活力,他的刺激一定要比寻常的来得强烈,才有效力。强烈的刺激、强烈的情绪,在常人看来和性生活绝不相干而出乎意料之外,却可以成为性的刺激,明知这些刺激的本身是痛苦的,但凭借它们,他却可以取得性的快感。有虐恋倾向的人,抓住了这一点,来弥补其性能上的不足。
虐恋这个来自于西方的东西,在中国还被归类于变态的范畴,也没有被广泛地提及,施虐受虐的难以把握,以及概念上的众说纷纭,说明了我们还没有真正把握施虐与受虐的实质。但是,中国在这一方面走在最前端的性学专家李银河乐观地说道:“虐恋将性快感与生殖行为及生殖器官分离开来,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另外,它对于理解人类的性本质与性活动,理解和建立亲密而强烈的人际关系,都具有启发性。它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是一种平常人的戏剧活动,它为暗淡的生活增加色彩,为乏味的生活增加趣味,使平淡为强烈,使疏远变为亲密。”( 见《〈钢琴教师〉与虐恋》)。根据她的观点,性活动要成为动物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快乐,抛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包袱和理性的自己,看来远非易事。
亲爱的网友,看到这里,你觉得这种心理还需要被“消除”吗?
Psytopic成员作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